璀璨生輝——院藏清宮金銀器展
2013-11-24


3月5日,“璀璨生輝——院藏清宮金銀器展”在沈陽故宮開展,共展出清宮傳世金銀器123件。展覽將持續(xù)到4月25日。
據博物院專家介紹,本次展覽展出的金銀器均為清宮傳世品。清代金器制作工藝空前發(fā)展,皇家使用的金器遍及典章、祭祀、冠服、生活、鞍具、陳設和佛事等。其造型藝術精美絕倫,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,或格調高雅,或富麗堂皇,再加上與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,以及用金裝飾其他器物的技藝風格,整件器物更是色彩繽紛、金碧輝煌,無不體現了宮廷制金所特有的富麗華貴,堪稱金器工藝技術之集大成。銀器在清宮中使用也極為廣泛,包括餐飲器皿、生活日用品等。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,裝飾題材也越來越豐富,出現了花鳥魚蟲、人物故事等寓意吉祥的圖案。同時清代的復合工藝亦很發(fā)達。銀器與琺瑯、珠玉、寶石等結合,相映成趣,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。
本次展出的清宮金器中,一件金提爐格外引人注目。金提爐在清代宮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,它是清朝帝后御用“金八件”(金提爐二、金香盒二、金唾盂一、金盥盆一、金水瓶二)中的兩件,使用時陳設于龐大的御用鹵薄儀仗最前面,是標志清代帝后尊貴身份的代表器物,又是皇帝九五之尊的體現與象征。存世實物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提爐北京故宮有三對,沈陽故宮有一對。
而出現在展覽中的“清玉柄銅鍍金鞘解食刀”、“清銀鍍金壽字火碗”則是滿族飲食習俗的產物。
滿族先世生活于我國東北地區(qū),為傳統的狩獵民族。受到當地物產、氣候條件影響,滿族的食品頗具少數民族特色,而且影響到整個北方地區(qū)。滿族人最初以狩獵、采集為主要生產方式,靠捕獲山林野獸、飛禽和采摘各種山珍野果為生。明朝中期以后,隨著女真人從北方陸續(xù)南遷,由遼東漢人那里學會稼穡,開始種植旱地糧食作物。因此,滿族人的傳統飲食是以特產的肉類和黏性食品為主。
由于滿族人經常到山野進行圍獵,或是按八旗形式外出征戰(zhàn),要于野外集體進食,所以他們都要隨身攜帶解食刀,用以分割食物。此外,東北地區(qū)冬季比較漫長,食物在制作過程中容易變涼,故人們居家之時,喜愛使用火鍋,將肉類、蔬菜甚至食品放入鍋中煮食。滿族人的這種習俗極大影響到清宮飲食,因此在宮內留下大量解食刀、火鍋、火碗等飲食器具等。
地址:中國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(qū)沈陽路171號 郵政編碼:110011 地鐵站點:中街
咨詢電話:024-24843001 投訴電話:024-24843001-8805(非開館時間請撥024-24843001-0)
緊急救援電話:024-24842106
網址:http://www.tied-tickled.com